12月7日至19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简称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会议通过约60项决定,达成了历史性的成果文件——“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积极组织科研团队前往蒙特利尔参加COP15第二阶段会议,牵头举办了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的未来山地边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植物多样性保护边会、欧亚大陆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边会,参与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举办的极小种群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边会,各项活动和边会取得圆满成功。
12月14日,昆明植物所、联合国环境署、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肯尼亚世界农用林业中心与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共同组织举办了“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的未来山地”边会。来自亚、非洲、美洲与欧洲的40多位代表围绕科学探索、生态恢复、乡土智慧和未来生活等议题,探索未来山地绿色发展之路,并在会上共同发布了旨在提高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山地未来行动计划》。昆明植物所许建初研究员发表了“从里约到昆明,从昆明到蒙特利尔的山地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演讲,并通过西南山地金耳驯化、弥勒太平湖公园石漠化生态修复、三江源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金木棉纺织纤维沪滇合作产业链的四个案例分享,阐明了山地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出了科学研究与科技赋能、生态恢复与碳汇补偿、乡土生态智慧助力与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途径。
举办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的未来山地边会
12月15日,昆明植物所举办“欧亚大陆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边会,来自国内外80余人现场或线上参会。昆明植物所孙航所长主持会议并作云南植物多样性的基本情况及保护研究专题报告。会议邀请了来自巴塞尔大学、哈佛大学、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分别就地区生物多样性概况及保护研究、自然采集的历史及重要性、野外科考信息数据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等主题作分享报告。基于参会人员在会上讨论达成的共识,昆明植物所、巴塞尔大学、乌兹别克斯坦植物所等科研机构将于会后签署泛第三极高山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生物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的备忘录,开展多方科研合作,共同促进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生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举办欧亚大陆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边会
12月16日,昆明植物所联合华南植物园等单位举办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植物多样性保护”边会,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00多人(线上和线下)参加会议。边会依托中国科学院国际伙伴计划“一带一路”专项“全球三大典型山地植物物种演化与共存机制比较研究”,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植物多样性保护主题展开研讨。昆明植物所李德铢研究员致开幕辞,介绍了专项背景与研究内容,以及举办本次边会的意义,并邀请植物研究所、华南植物园、武汉植物园,美国哥伦布州立大学、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和秘鲁圣马科斯国立大学等国内外从事植物多样性保护知名学者专家,针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山地植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特别是运用生命条形码技术开展植物编目与森林生态系统动态研究,交流最新研究进展,以提升相关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建设,并就相关议题进行研讨,为2020后全球植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的制定和建设绿色 “一带一路”提供科学支撑。
举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植物多样性保护边会
牵头举办主题边会之外,昆明植物所还积极参与云南省在COP15第二阶段会议期间组织的各类会议和活动。昆明植物所裴盛基研究员受邀参加COP15第二阶段会议平行活动“自然与文化多样性峰会”圆桌会3:关于科学和知识的对话、以及生物文化指标的行动,并在会上作题为“云南——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融合的率先展示区”的视频发言。孙卫邦研究员参与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举办的“极小种群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边会,以漾濞槭为例分享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的典型成功案例,介绍了极小种群植物保护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为国际社会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中国经验。
此前,COP15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期间,昆明植物所牵头实施的COP15大会主题活动“扶荔宫”生物多样性体验园被列为会议的两个室外展览展示考察点之一,得到国务院副总理韩正、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穆雷玛、生态环境部等给予的高度评价,为全面保障大会活动作出了积极贡献。
裴盛基研究员在自然与文化多样性峰会上作视频发言
孙卫邦研究员在极小种群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边会上作报告分享